时尚的外观=刚上市就过时?
设计产品不再是“必需品”,而是突显品味的“装饰品”
设计成为一种用来独占、区隔社会地位的武器,是有钱人的雅痞乐趣
当“设计”与消费文化及生活品味结合,刺激消费成了指导原则,时髦却短寿的商品正左右著社会的价值体系。
设计究竟为谁服务?
是我们的消费欲望,还是真正的社会需求?
1979年,索尼(SONY)公司推出了随身听、随身看、手提CD播放器,商业设计开始以创造美好生活型式为诉求吸引消费者。SWATCH手表不再将报时精确当作手表的卖点,而是以五颜六色的时尚配件自居,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。海尼根的WOBO计划曾试图将啤酒瓶做成可回收再利用的建筑砖块,却因为利润太低及外形无法刺激消费者购买而宣告失败......
“设计”原应是为消费者服务,满足其需求并解决问题,但在消费主义的发展下,“品质”和“附加价值”的吸引力是呈现产品身份和地位的关键。设计师不断替换更新各种造型样式的产品,为企业刺激销量,逐渐遗忘设计师的社会责任——为第三世界、环境保护、身心障碍者、医疗设备、实验研究,及突破性的概念而设计。
《为社会而设计》并非一本反设计的书,更贴切地说,它反对的是消费主义设计。本书透过对资本主义下“消费者导向设计”发展的分析,以及因相关问题衍生而来的“绿色设计”、“责任设计与伦理消费”,以及“性别观点”等议题的探讨,检视设计对社会的意义,以及对社会意识与价值观的影响,借此重新检视设计的作用与定位。如在“绿色设计”一章中,作者提出“美体小铺”的绿色经验,讨论企业在营利与社会责任间获取平衡的可能性,以及一项商品从生产、运输到报废所必须面对的“绿色”抉择,和这些决定对消费者的影响,充分显现了设计与消费主义间相互纠葛的复杂关系。
近年来在,由于产官学的重视,设计相关产业已然成为热潮。然而,检视设计师的角色,多半还停留在过去的观念:创造吸引人的商品以鼓励消费,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,为企业增加利润。然而,在此“拼经济”的同时,也是我们省思设计与设计师在社会所扮演角色的时机。正如维克多・巴巴纳克(Victor Papanek)所言:“任何设计方案的‘对错’将取决于我们赋予此项安排的意义。”设计师视野的尽头不应该只有产品及销量,而应是社会与人。
暂无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