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“用之美”到“无为之美”
了解柳宗悦如何引领人们的生活美学从实用
晋升到的精神层次-无为
柳宗悦《茶与美》成书于1940年代。集结了柳宗悦对于“茶”与“美”这两个议题的重要观察与批评。柳宗悦既指引出通往美的道路,又同时对当时社会的乱象发出警语,尤其对茶圣千利休以降的茶道现况,与闻名遐迩的乐烧提出严厉的批判。日本在1940年代茶道盛行,茶道仪轨与茶器鉴赏吸引了相当多对于茶文化有兴趣的人群。然而对于美的直观的匮乏,与对茶道断章取义的理解,让柳宗悦怀着茶与美的传承是否正向的忧虑与省思。
此刻正值茶文化盛行的当下,1940年代《茶与美》的发声似乎振聋发聩,其中所指对于茶的误解,对于赏器的扭曲,对于人心的做作,居然都有着与今天大比例的吻合......
为了尽量拉近中文版读者与书中精髓的距离,译者决定在译文之外,于原文的每个章节后以导读的形式作出说明。
导读涵盖了几个层面的用意,首先是释义,将几个难懂与具有文化差异的观念或名词,重新以现代的语言阐明。再来是跨时代的应用,1940年代的背景与当代虽有不少的差异,但柳宗悦一针见血的论点,反而给予今日的我们一个深入反省的契机。译者交叉以历史或当代的角度,作出必要的呼应与补充。是展望,希望进一步反思《茶与美》中的民艺论或美学观,并探讨能给予我们什么新的指引。日文原书成书后已历时约80年,相较于1940年代,当今科技发达,全球人口突破70亿,欣欣向荣的背后却是利益的争夺让人心更加紊乱。
借由《茶与美》,能协助我们更理解这个世界的美与价值。
◎从“用之美”到“无为之美”,了解柳宗悦如何引领人们的生活美学从实用,晋升到的精神层次-无为。
◎从知识分子使用的语汇“侘寂”,到日本市井小民都朗朗上口的日常用语“涩味”,是什么让日本全民都具备了一把穿透美的钥匙?
◎从“西洋之眼”到“日本之眼”,日本如何借由禅与东方艺术的特质重塑对美的话语权?
◎柳宗悦强烈地批判日本茶圣千利休与传承至今450年历史的乐烧,所谓为何?
◎什么是柳宗悦贯穿全书的两点审美精髓“直观”与“无心”?
作者序
译者序
编辑说明
壹、陶瓷器之美
所谓真正好的器,同时必定是意味着美的器。它超越了功利考量的境界。
导读
美,对观赏者也是一种修行
贰、看见“喜左卫门井户”茶碗
不是所有的器物都藏有作者的匠意,一只茶碗之所以具有美的细节,是在产出过程当中隶属于自然,在认知里从属于直观。
导读
审美精髓中的无我与直观
参、作品的后半生
就算作者再怎么努力创作,如果没有遇见伯乐,美是无法呈现的;所谓器物之美,就是器物被看见之美。
导读
从作品的后半生到前半生
肆、关于搜藏
好的搜藏是守护价值与将之彰显,更进一步说是一种开发,是一种延伸至创作的阐述。
导读
当代搜藏的契机
伍、我心目中的茶道
在生活中因为能品味美,才是茶道的功德。茶道是超越个人的,茶道的美就是法则的美。
导读
美中的隐与显
陆、高丽茶碗与大和茶碗
我没兴趣去对任何东西进行排名。在此希望对器物的见解,制作方法,思考方法,都能得到深度真理。
柒、茶器
茶器的堕落是从铭问世时开始。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?这也告诉我们意识的道路是何等地苦行。
导读
民艺之魂
捌、光悦论
光悦涉略土佐的历史演变,如果回溯的话,平家的纳经、扇面的古写经、桧扇等是他美的泉源。他的画风并非突如其来的原创;但是大和风的绘画精髓是在他的突破与开创下呈现的美,这是毋庸置疑的。
导读
圣者的硬伤
玖、工艺的绘画
不论是哪一个国家的作品,民画就是工艺的绘画;如果没有含括工艺的性质,就不属于民画。
导读
从莫里斯、包浩斯到民艺的未来
拾、织与染
不论是织或者是染,不得不去思考如何让天然的材料能够活用起来。所以不论织法、染法,或染的颜色,绝不会做出无理的要求。朴实的产品才能有长久的生命。
导读
织与染的现代环境议题
拾壹、茶之病
谁都能轻易地染上熟能生巧之人的病,熟能生巧也无妨,但要是被熟能生巧束缚,失去了心的自由,是身为人的堕落。毕竟“茶”与人的恬淡和内涵是有关的。
导读
茶人的桃花源
拾贰、奇数之美
奇是相对于偶的字汇,暗示著哪里有所不足。也就是奇数的样子,指的是不完美的东西;数是奇数中残余的体现,在所暗示的不充分中,见到了茶精神。
拾参、日本之眼
整理“日本之眼”的内容是必须的,如果顺利的话,让世人瞠目结舌的“世界之眼”将指日可待。
导读
超越二元对立的美
出处一览表